我工作或繪圖時有個習慣,是會在網路聽一些講話型節目的內容。

當然,我也喜歡聽廣播,像中廣流行網這類有內容方向的,不過近來傾向單一主題性的,所以網路一些偉大又有心的網友就有把優質有趣的節目錄音讓大家享用。

 

基本上我不太看電視,因為覺得時間和選擇上會被綁架,但我這種沒啥時間和人哈啦玩樂的人來說,許多雜學和常識就透過聽廣播、節目和讀書來學習。

扯了這麼多,無非是大概說明一下,怕各位把我和一些阿公阿媽常拿著收音機的行為聯想在一起。(像老一輩的人最喜歡聽賣藥的廣播)

49d948f9d77c5.jpg

豬油拌飯/圖片來自網路

今天聽了新聞哇挖挖的節目「哇,記憶中的好味道」談到豬油拌飯、中華商場,來賓吳寶春、美人、弘儀這三個人在形容豬油拌飯頭的口條實在令人心癢。

雖然鄭弘儀的政治傾向和態度有點激烈,但為人仍有值得讚許的地方,我聽他講述豬油拌飯時,很容易肚子餓啊!

同樣的料理,像寶春師父就講的誠懇扎實、美人講解常帶出料理妙訣,我想這些人說美食都有畫面的人,聽他們講起美食就特別有趣。

對於豬油

聽了這些美食家談了豬油拌飯,就想起小時候家裡的油都是自己炸出來的。

以前母親會上市場買肥豬肉,有的攤販會留一堆肥是用來炸豬油的,有時候我會上市場幫忙買菜,對這種在攤子一角的白肥印象仍然清晰。

1207530618.jpg

豬肥切丁/圖片來自網路

買來了豬肥肉,就切丁狀,切丁比整條肥放到鍋裡炸要來的有效益多了,因為丁狀可以充份把油脂炸出,待豬肥油炸煉至金黃偏咖啡色時,就撈出來放到盤子。

小時候沒這麼多零嘴,有時候挑出較小、扁的豬油渣,再灑上胡椒粉就很可口,較大塊的就剁碎,有時拿來拌飯、炒菜加料提香。

豬油的氣味很細,很沉穩扎實油感很重,有別於植物油的清、浮,與食材的結合容易有不確定感。(個人感受)

200792814852106.JPG

 豬油渣/  圖片來自網路

小時候常常幫忙炸豬油,鍋旁通常置放陶缽,是用來放豬油的,過程當中就一邊翻一邊撈,也不用放在冰箱,炸的量不多,也有別於現在大量製造下的植物油的包裝。

雖然沒養豬,但豬油是手工製的安心感,實在非市面上的所能比擬。

 

中華商場.jpg

中華商場全景/圖片來自網路

節目也提及了「中華商場」,可惜我的年紀只在它將近尾聲之際,去過二次。

一次是國中二年級,好像是因為成績進步之類的,當時一個實習班導帶著我們五個小男生到中華商場嚐鮮。

我仍記得那個畫面,六人在一個肉羹攤前坐下,紅色塑面的椅子,白色瓷磗的流理台,二口大滾水爐子冒著呼呼的蒸氣,男老闆拿著一坨肉漿不斷往桌上拋打,女老闆則忙著下麵。一邊吃麵,就一邊聽老闆「啪啪啪」地打著肉羹,若說我最懷念的味道,就數當年那碗肉羹了。

手工現做,就在眼前表演,比去吃鐵板嬈還過癮,看那肉羹從手掌虎口擠出一條條不規則的長肉條,下水川熟,入口後口感彈牙、滑軟。碗裡黃麵、清湯湯頭恰如其分的組合。加上與師與友坐在攤台前談笑風生,風和日麗的午後,窗口灑落的陽光,當年眼前這碗肉羹實在非常美好。

 Y010525000001_1_1.jpg

肉羹/圖片來自網路

也許現今美食食材的處理技藝還沒有失傳,但美好的美食回憶講究「天時、地利、人和」,這些實在缺一不可,也因為這樣,這種絕無僅有的美食就只能存在記憶裡頭,一而再、再而三地拿出來回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托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