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還弄不清楚啥是生煎、水煎包的時候,
我們先做一點功課好了:-)
 
生煎包:
1.生煎包是別的省份來的,以上海為主名。
2.
裡面的肉肉比較多,以肉為主,菜為輔。
3.
皮比較薄,表面通常有芝麻。
4.
僅一面煎焦黃,像包子。
水煎包:
1.
水煎包是本省的東西。
2
水煎包以蔬菜為主,高麗菜及胡蘿蔔韭菜之類,通常不加肉會加蝦米...等。
3
皮較厚,表面不加芝麻。
4
兩面煎黃,扁平像圓柱。
 
第一次吃煎包,是小學二年級的早餐,按照上文的分類來看,我吃的是水煎包。
按當時的物價,那是一個104顆的年代。
 
有的時候若我早一點起床,就會跟媽媽去市場去看水煎包的誕生。
 
攤子窩在市場的一角,模樣是簡單的白鐵攤車,側旁二個大輪胎,後下方則是放小瓦斯桶的架子。
正上方的彎把,則是用來方便推走的設計。
小時候對這種攤子很感興趣,甚至天真地認為攤車的煎鍋大概只要蓋上木製的大鍋蓋,就能變出好吃的煎包,大概因為那個時候很迷小叮噹,都會以為這個攤車是某一種道具的超級功能。
 
後來,也不知道什麼原因,那個水煎包就沒做了。
盡管我還記得那個菜市場一角的模樣,老闆娘頂著晚娘臉孔、披著亂髮,汗水偶而會滴到煎鍋的畫面。
左手是豬肉攤、過個轉角是買菜的地攤。
週遭環境稱不上美觀,甚至衛生也因為老闆娘的汗水要先打上問號。
 
可是,它就是消失了。
 
長大後在台灣各地吃的煎包,任憑他們再怎麼有名、有料。
可能都比不上兒時記憶那第一口,口裡的煎包的滋味。
我並不是故意這麼說,但我卻無法抹去這個想法。
 
猜想,也許吃食大概就像談戀愛一樣,初次的體驗表徵的也許是永誌難忘,
不管往後吃了多少次的口味。
 
只要一吃起煎包。
 
永遠都會提及…
第一次從老闆手中接過來的煎包,張口咬下的瞬間,包裡肉菜在嘴裡漫開的味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托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