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怎麼想的,對於做肉圓這種事居然會想動手做。
大概是因為看朋友的部落有了成果,看著看著也就想動手試試看,畢竟肉圓自已也頗愛吃的。
外皮材料:
粘米粉
1/2杯
(又稱在來米粉)
太白粉
1杯
蕃薯粉
1杯
水
3杯
油
適量 (抹容器用)
作法:
取另一只乾淨的鍋子,倒入三種已拌勻的粉類,再加水以中火慢慢煮到變濃稠的麵糊。
將碗抹上一層薄薄的油後,裝入三大匙的麵糊,二大匙的內餡再加入二大匙的麵糊,將內餡蓋著,放到熱水已滾的蒸鍋上中大火蒸12~15分鐘(麵糊完全呈透明狀態表示外皮已熟)。
淋上海山醬再加些香菜,即可食用。
在來米粉這個東西也不便宜,最便宜的就屬太白粉,不過,這玩意也不太健康,所以要少吃一點。
拌的時候其實也不輕鬆,我想我天生反骨,也不喜歡照食譜的法則走。
第一次調外皮的材料時,所以的粉都給他一比一,但是這樣一來發現,在用中火拌的時候就給它整個卡住了。在來米粉是用來做碗粿的材料,猜想,按照碗粿這種可以把食料咬的這麼緊密的材料來看,食譜的份量是1/2杯是有其道理。
太白粉是要讓外皮看起來透明的,地瓜粉是粘度很高的食材,因為每次在殺地瓜的時候,噴出的湯汁都很黏手。真不知道肉圓是誰發明的,在自己動手做的時候,就不得不佩服創始人的腦袋與創意。
別天真用熱水來拌這些粉,一定要用冷水慢慢拌到成麵糊,火也要小火慢拌。
我第一次拌粉失敗原因是在火的控制,以為火大一點就可以快點完成,結果沒想到就都凝固了。
海山醬作法
材料:
再來米粉
二大匙 (又稱粘米粉)
冷開水
一又二分之一碗
醬油
一大匙
淡味噌
一大匙
細砂糖
一大匙
蕃茄醬
二大匙
作法:
取一個小鍋,先將再來粉粉與冷開水調勻後,放在爐上以小火慢慢不停地攪拌,否則很容易結成硬塊。
同時加入醬油、味噌、細砂糖及蕃茄醬,需攪拌至糖完全溶化。
待海山醬呈濃稠狀時即可熄火。
做這個醬我覺得蠻有意思的,沒想到外面吃的肉圓醬功夫這麼多。
當然啦,也有一些店家是用現成的甜辣醬來替代,我覺得啊…味道就差太多了。
同樣的,在來米粉別放超量,可能在拌的時候覺得這麼稀,怎麼和外面賣的濃感都不一樣。
托比這次做的時候,在來米粉給它放多了點,害得在添醬的時候像在用雞蛋沙拉那樣,醬都不像醬了。
內餡的部份
托比我天生反骨,不照食譜上用豬肉、筍塊來做內餡。反而是用鮪魚罐頭和玉米混合完成。
於是就誕生了「鮪魚玉米肉圓」,是希望市面上沒有這種口味。
不過,這成本頗高,但自己做自由度高,料用好一點也是對自已好。
由於是第一次做肉圓,時間上就沒有辦法比照過往的風格,十五分鐘完成一道料理的速度。
花了將近一小時,在等到肉圓的誕生。
這次製作肉圓的趣味成份居多,但味道還不賴,難度也蠻低的。
用電鍋也可以完成,相信要是單身、學生都能自已做家鄉味的小吃。
不妨自己動手做,別忘了和朋友分享這簡單的料理哦!
最後,餐桌的趴趴向大家說拜拜~